🕵️ 作者
Created time
Feb 17, 2023 07:23 AM
关键词
勇气
心理
人生
分类
心理学

目录

 

摘抄

81个笔记
◆ 本书的赞誉
>> 如果说自卑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那么勇气就是人们在追寻意义人生中的必然能力。
◆ 推荐序一 勇气的心理学
>> 但这样的逐步信任也隐含着一种危险——那就是过分认同并忠诚于一种信条,不知不觉间开始通过一根管子去观察世界和人生(要命的是这根管子比你想象的要更细,哪怕是你经常反省这一点)。
◆ 推荐序二 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 阿德勒想要帮我们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
>>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 阿德勒的哲学同样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 译者序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 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奋力拼搏、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阿德勒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 引言
>> 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
>>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 所以,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
◆ 弗洛伊德说错了
>>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这就是哲人的主张
◆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 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 你想“变成别人”吗?
>> 哲人:我还要再次引用阿德勒的话。他这么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 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
>>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
>>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 道理来讲,是这样的。因为阿德勒甚至断言“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 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 例如,那些想要骄傲于自我功绩的人,那些沉迷于过去的荣光整天只谈自己曾经的辉煌业绩的人,这样的人恐怕你身边也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优越情结。
◆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 哲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 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 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 阿德勒把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 把它理解为单纯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有距离和深度。为了强调这一点,阿德勒也曾使用“三大羁绊”这样的表达方式。
◆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 青年:也就是“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 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 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
>> 我所说的羁绊的本质其实是回报思想?
>> 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当然,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反常识的方面: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此外,不寻求认可或者课题分离也全都是反常识的理论。
◆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 是选择别人的认可还是选择得不到认可的自由之路,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 这一点请你一定好好理解。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
◆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 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
>>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 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
>>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 提到人际关系,人们往往会想起“两个人的关系”或者“与很多人的关系”,但事实上首先是自己。
◆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 总之就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的意思。那么具体来讲,什么不可以分割呢?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 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 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 不是空想,这是事实。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或公司等看得见的存在,也包括那些看不见的联系。
>>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 这也可以拿“我和你”的关系来进行说明,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
◆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 关于以育儿活动为代表的一切与他人的交流,阿德勒心理学都采取“不可以表扬”的立场。
青年:不可以表扬?
哲人:当然,同时也反对体罚、不认可批评。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 表扬”背后的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 有价值就有勇气
>> 人怎样才能够获得“勇气”?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 而应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 阿德勒心理学彻底追问了人际关系,而且认为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共同体感觉。
◆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来自一部小说。
◆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应该是“信用”,而应该是“信赖”。
>> 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 青年:也就是说,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 也就是“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 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 舞动人生
>>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 人生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那就不再需要故事。
>> 哲人:生活方式说的是“此时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像直线一样的过去的生活只不过是在你反复下定决心“不做改变”的基础上才貌似成了直线而已。并且,将来的人生也完全是一张白纸,并未铺好行进的轨道。这里没有故事。
◆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他者贡献
>> 只要不迷失这个指针就可以,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可以获得幸福。
>> 只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贡献这颗星就一定能够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
>> 再送给你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 点评
点评:★★★★★
 

摘抄总结

 

疑问

关联

 

点评

思维导图

是否有什么行动?

 
 
 
  • Cusdis
MarkLin
MarkLin
自媒体创业、间歇性gap
统计
文章数:
22
Announcement
🎉付费咨询请加我微信:linmaobang🎉
擅长电子书管理,封面、转格式、kindle电子书下载与转换、DRM破解、KINDLE传书等
十年软件销售经验,ToB软件销售!有些经验可以带你入门。
自媒体创作者:全网搜索mark.lin就能找到我。
-- 感谢您的支持 ---
👏欢迎骚扰👏
 
2024 MarkLin.

MarkLin’s BLOG—每一秒都值得被记录 | 自媒体创业、间歇性gap

Powered by NotionNext 4.2.3.